假設,今天傳染病肆虐,有一款藥物確定可以增加你1%的生存機率,你願意花多少錢買?又假設公司要派你到危險的地方出差,有1%的死亡風險,要給多少錢你才願意去?
理性來看,兩個問題都是一樣的,都是在問你認為1%的生存機率有多少價值。但現實中得到的答案卻很有趣:
比起「獲得」1%的生存機率,人們認為「失去」1%生存機率的價值要高出幾乎百倍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
--
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,人稱「行為經濟學之父」的賽勒(Richard Thaler)在1970年代發現了這個問題,開始剖析,實驗,得出了「人在某些狀況下是不理性的」論點,並且拿著這個被當時主流學界認為離經叛道的學說,逐步發展成今日的「行為經濟學」。
行為經濟學融入在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,不管是雙十到蝦皮瘋狂下單、排隊買限量球鞋,都是行為經濟學的範疇。
不久之前,「行為經濟學」還被視為經濟學中的「叛徒分支」,如今卻拿到學術界最高榮譽?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
--
本週新聞觀測站,邀請到 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 、 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馮勃翰 來剖析「塞勒 Richard H. Thaler」與其著作《不當行為》
本週六下午17:00 請加入 民視【新聞觀測站】 ,一起來挖掘自己生活中的各種不理性吧!
--
線上收看:
https://news.ftv.com.tw/live/live-video/2/11